第一財經日報5月11日訊 5月5日上午8時30分,上海會議中心三樓廳,距離第三屆光伏太陽能光伏展覽主題論壇開幕還有半小時,750個座位已坐了過半。
這次展會的規模氣勢不小,無錫尚德、LDK、中能硅業、天威英利等數十家大型太陽能公司一個不缺。
相隔十多公里之外的上海新博覽中心,500多家硅片、電池、組件廠商將展位占光,還有幾十家電池設備制造企業,被安排在了用帳篷搭建起來的空地上。
在F區購買了兩個展位的興業太陽能(00750.HK)負責人說:“看來明年要買一個更大的展位才行?!奔幢阍谥形绯燥垥r間,參展商不顧口干舌燥,還興趣不減地討論著市場行情。
但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今年光伏電池的市場銷售并不好。大量產能閑置、人員解聘、現金趨緊,這才是市場的真相。那么,這次展覽會為何還是人氣不減?
中國已出臺的鼓勵政策以及未來的更多規劃,又一次打開了人們的想象空間。
各地政策涌動
去年10月,太陽能產業鏈的所有產品價格都在大跳水;而今年3月26日多個部委的幾個相關文件,讓本來安靜下來的市場再度喧囂四起。
這個文件是為落實我國的“太陽能屋頂計劃”而發出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同時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將對建筑用太陽能產品實施20元/wp(太陽能電池的輸出功率)的補貼。
“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方方面面的人都非常積較!”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承認該政策的巨大推動作用。
該政策的實施步驟是,企業要先申報項目,由國家審核并批復,符合條件的企業再得到財政部下撥的補貼。
CBN記者了解到,截至4月30日整個江蘇省上報的總量就已經達到了200兆瓦,“不管是上游的多晶硅公司,還是硅片企業、電池制造商,甚至房地產公司通通上報了很多項目?!?/p>
由于截止時間要到5月15日,江蘇省財政廳負責收集項目的負責人對記者說,匯總結果還沒有出來。
“江蘇省200兆瓦這個數字已經很大了,可見企業的踴躍程度。但很難全部批下來?!闭猩套C券研究員汪劉勝分析道,“十一五”我國光伏發電裝機總規劃是250兆瓦,2006到2008年三年時間的安裝量總計為50兆瓦,“今年全國的指標可能就只有200兆瓦?!?/p>
浙江省雖然沒有申報數據,但按照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仙壽對CBN的說法,浙江省將出臺針對性的補貼政策,即如果某個項目國家補貼完畢之后還缺資金,該省也可能掏錢給予支持,不過這一提法還沒有正式的文件。
暫行辦法中也提到,我國鼓勵地方出臺與落實有關支持光電發展的扶持政策,如實施財政補貼等其他經濟激勵政策。
李仙壽說:“至于上網電價,該政策較為復雜,所以政府可能更多會做其他推動工作?!?/p>
但據記者的了解,擁有近300家太陽能企業的江蘇省,也在醞釀一個上網電價政策。
一位太陽能公司的董事長就向CBN獨家透露,江蘇省可能推出1.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江蘇省物價局官員對此未能確認。
云南、陜西等省都在積較配合國家政策做新的光伏政策規劃。
陜西已將太陽能光伏列入了該省的12個振興調整規劃之中。
投資91億、總裝機容量166兆瓦的昆明石林太陽能試驗并網電站去年年底已開工;僅昆明市,就計劃要力爭到2015年,實現太陽能產業總產值人民幣200億元以上,該市還將協調光伏發電并網及電價補貼,推進太陽能招商引資等等。
“價格戰”令人擔憂
中國太陽能市場遲遲未能啟動,是很多企業的一個心結。目前,歐洲是太陽能電池的主戰場,約占全球供貨量的70%以上。
“歐洲當地的需求量還是存在的,今年預計在6GW以上,市場增長約為20%。但相比前幾年的高速成長肯定有所放緩?!苯K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平說道,特別是最近歐洲銀行對整個太陽能上下游企業的資信都查得很嚴,這能看出歐洲太陽能的項目進展會放慢。
中國的電池生產已占據全球市場的44%以上;江蘇省有5家太陽能企業躋身世界前20強。不不會統計稱,歐洲寒冬期讓 中國50(凈值 討論)%以上的太陽能企業瀕臨倒閉,以無錫尚德為例,產能使用率僅為50%左右。
“太陽能屋頂計劃”推出之后,人們的全情投入理所當然,它至少可以消化一部分的產能。
但施正榮不無擔憂起電池的價格戰、太陽能工程施工質量這兩點。
“本來我們預測2012年太陽能的發電成本會降低到1元1度,沒想到,今年就實現了,0.69元的價格讓大家都感到很高興?!笔┱龢s所指的,是今年3月底天威英利和 國投電力(行情 股吧)(600886.SH)聯合體在太陽能電站——甘肅敦煌10兆瓦并網太陽能發電場的發電示范工程特許權項目招標時的0.69元超低投標價。
他說:“低價無異于是自相殘殺。以這種價格來做項目,那么整個行業會死得更早、更快”、“該價格可能會誤導政府有關部門的思路?!?/p>
而太陽能補貼政策下發之后,報項目的企業太多,如何保證屋頂工程的質量又是一道坎。
一位太陽能公司的高層就告訴CBN記者,在,中國的光伏企業扮演的是供貨商的角色,建設項目不是中國企業做的。而現在,設備制造企業要自己實施項目,都沒有什么經驗,“如逆變器的使用;假設并網后如何保障電網的安全,保證電池25年壽命等困難都要克服?!?/p>
面臨政策扶持的好形勢,施正榮提醒說:“大家還是應該更加慎重一些。加強技術研發的公司,才是最后的贏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