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下,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又邁進一步。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在今年底前正式成立并運作。
昨日,正在印尼巴厘島參加第42屆亞洲開發銀行年會的中日韓三國財政部發表聯合公報,稱三方對籌建中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出資份額達成共識。
根據此項共識,中國(包括香港在內)、日本和韓國將分別出資384億美元、384億美元和192億美元,分別占儲備庫總額的32%、32%和16%。三國占總出資額的80%。
該外匯儲備庫的建立旨在發生金融危機時,以借貸方式向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成員提供資金幫助。同時,作為現有金融機構的補充。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要讓該儲備庫真正發揮作用,還有一系列問題尚待解決。
從800億到1200億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國家加強區域金融和貨幣合作的意愿日趨強烈,并且開始從雙邊向多邊合作機制發展。溫家寶總理2003年10月在東盟和中日韓(下稱“10+3”)領導人會議上初次提出“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倡議,建議將清邁倡議下較為松散的雙邊貨幣互換機制整合為多邊資金救助機制。
2007年5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10+3”財長會議上,各成員財長原則同意將自我管理的外匯儲備庫作為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形式。2008年5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10+3”財長會議同意外匯儲備庫總規模不低于800億美元,中日韓和東盟出資比例為80:20。今年2月22日,在泰國普吉島召開的東盟和中日韓特別財長會議決定,將籌建中的區域外匯儲備庫規模擴大50%至1200億美元。
在該多邊框架下,由各成員央行分別劃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區域外匯儲備基金,在非危機時期由各成員自行管理各自的出資,在危機發生時集中用于以貸款的方式提供短期資金救助。
正在巴厘島參加會議的中國財長謝旭人在接受采訪時稱:“各方就籌建中的區域外匯儲備庫的規模及份額分配、出資結構、貸款額度、決策機制、經濟監測機制等主要要素達成共識,標志著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取得了重大實質性進展。”
為保證儲備庫的順利運轉,“10+3”成員還將加強區域經濟監測,著手建立獨立的區域經濟監測機構。
運作機制仍待確定
不過,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認為,該儲備庫是否具有強制力仍存疑問,如果不具備強制力,即使在危機發生時期,也并不一定能保證資金及時到位。
其次,如何管理和使用該外匯儲備庫的資金仍有許多具體問題有待確定,包括貸款是否具有條件性、是否建立一個常設機構來管理外匯儲備庫等,都關乎該機制能否有效發揮作用。
在何帆看來,由于組織構成和宗旨上的差異,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開行”)不大可能成為該儲備庫的管理機構。“10+3”是純粹的亞洲內部的合作機制,但是亞開行的股東中還包括美國和歐洲等亞洲以外國家和地區,而且亞開行的宗旨是減少貧困。因此亞開行最多提供一些技術支持,但缺乏管理外匯儲備庫的合法性。而如果單獨設立一個機構來管理,又涉及到“誰來管、怎么管”等一系列問題。
“在‘10+3’的框架內,未來的借款人和貸款人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金融市場發展上來講都高度不對稱。”因此,他認為目前區域性外匯儲備庫的建立可能還只是承諾性的,短期內難以有實質性的動作。相比之下,目前雙邊金融合作更加現實一些。
本幣互換加強區域合作
亞洲各國在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同時,區域內貨幣雙邊化進程并未停止探索。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自全面爆發并蔓延全球之后,加強區域性金融合作的呼聲再次高漲。溫家寶4月1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稱,各國應充分發揮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作用,研究擴大互換額度和簽約國范圍。
截至3月底,人民銀行先后與其他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六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目前央行還在與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央行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行磋商。
運用雙邊本幣互換手段開展區域貨幣合作,一方面可用于應對短期流動性短缺問題,更有效地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另一方面,本幣互換不同于此前清邁倡議框架下以美元為主的貨幣互換,在提供流動性支持的同時,也為人民幣化打下基礎。
“雙邊區域合作從長遠來看可以為人民幣化創造一個回流渠道。”何帆說,而且從貸款風險上來講,可控性相對更強。